裴纶的想法是把裴定方调兵这件事跟宣和帝北行扯上关系,好让萧景行迅速下定决心联合朝臣进行制止,没想到慕容雅博抢先一步,他们自认为的秘密,慕容雅博根本不在乎!
或许裴纶和白靖文踏进五军都督府的那一刻,慕容雅博已知他们多此一举。
甚至很有可能,裴定方都是故意把消息透露给他们。
然而这已经完全不重要了,不管裴纶还是白靖文,听到萧景行这样的答复,来之前的自信瞬间支离破碎。
两人既然说不出话,萧景行便继续说道:“你和辨非肯把这个消息告诉我,我记在心里,只是这件事……”
他发出了苦笑,这里边透露着无可奈何,有心无力。
他说:“这件事我反对没用,先生和我一起反对也没用,即便庙堂众臣一起站出来也无济于事,关键在于父皇的态度,在于两国之间的形势。”
他干脆进一步说明:“北上是父皇自己的意思。”
听闻此言,白靖文和裴纶醍醐灌顶,如梦惊醒!
这个道理他们之前怎么就想不明白?
不管庙堂怎么争,就算吵破了天,最后还不是要听宣和帝的意见?
那如果宣和帝从一开始就决定接受燎国国书御驾北行呢?
别看宣和帝无能,可要说到带领群臣向燎国“下跪”,他和左王右崔这些主和派大臣便有心照不宣的执行力,谁也阻挡不了!
白靖文迅速想到,这就是慕容雅博如此自信的理由。
慕容雅博早就抓住了问题核心所在,他比所有人都提前洞察了宣和帝的内心。
他提出“驱虎吞狼”,不过是为了跟宣和帝一唱一和而已,君臣之间早有默契。
白靖文在脑海里迅速闪过宫宴当晚的一些画面:左右丞相一语不发,慕容雅博跟端亲王有说有笑,赵公明那些老臣群情激奋,金骨阿隼那自信满满……
原来一切早有预兆,左王右崔也早看出宣和帝的决心,因此选择不闻不问,端亲王为了奉承宣和帝,自然跟慕容雅博“沆瀣一气”,赵公明那些老臣则为了展示天地可鉴的忠心,明知不可为而选择上书以博得“直臣”之名,至于金骨阿隼那……
或许在送来国书那一刻,他已经得到了答案。
回想过程种种,白靖文幡然醒悟,原来在那些简单的表象之下,早就藏着既定的结局,在那个结局到来之前,所有人都在演戏,而朝堂又多么像一个个的人,撕开皮囊才能发现里边有何其复杂的人心!
但裴纶不想接受这个现实,他甚至变得激动。
“殿下不能置若罔闻,必须想办法制止,子衣愿为殿下效死命!”
岂料萧景行摇了摇头,一脸无奈。
“什么都不用做,回大理寺做好你的少卿,你跟辨非这番心意我记下了。”
裴纶还在坚持:“若皇上北行,殿下是否也要去幽州?”
萧景行并不否认:“辨非那日也说了,燎人是虎狼之辈,他们的国书断然不可信,我身为东宫太子,必须护驾北行。”
裴纶追问:“殿下有没有想过,你和皇上都去了幽州,留下监国的可就是端亲王了?”
萧景行:“有他在起码京城不会乱。”
裴纶再问:“可你呢?!”
萧景行:“我不能躲在京城眼看着父皇以身涉险。”
裴纶最后问:“如果皇上错了呢?!”
萧景行不说话了,他没有责怪裴纶僭越犯上,就好像他也认同裴纶的说法,他也知道宣和帝是错的,但半晌之后,他给出了一番极能代表他个人性格的言辞。
“天下之事唯有一个‘孝’字没有对错,天下无不是的父母,我是太子,也是父皇的儿子,为了这个‘孝’字,我不能留在京城。”
裴纶哑口无言,白靖文知道,裴纶很想把“愚孝”两个字说出来,但面对萧景行,他还是选择了沉默。
第33章茶有问题
从东宫出来,裴纶和白靖文走了好长一段路都没说话。
裴纶心情沉重,他已知自己无法说服萧景行,那么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萧景行与宣和帝北上,端亲王留在京城监国,这是他们这些“太子党”无路如何都不想看到的结果。
白靖文心情复杂,朝堂水深,人心叵测,跟慕容雅博、左王右崔,甚至是萧景行比较起来,他的政治认识都太过浅薄,起码慕容雅博这些人早就洞察宣和帝本人的心意,对于“是否北上”的争论,他们只是例行公事,各尽其职罢了。
想到如此种种,白靖文深刻反思,知耻后勇,以后再跟这些人打交道,要用更加谨慎谦虚的态度,从高处着眼看待问题。
而走到此处,他们已离开东宫,前边就是他们拴马的地方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我重生在游戏发布前一天 民国毒商:女人我最大 盗墓笔记续 传说之途 花丛炼心 永恒之长路 宠你上瘾:腹黑王爷狡诈妻 穿成校园文女配的单亲妈 蛇王的小小赖皮妃 言珈,你的内衣带,掉了1 斗罗:开局使用精灵球收服小舞 最渣之男穿越日本(渣男日娱) 末世之抱紧重生哥哥的大腿(H) 最后一个北洋军阀 [综]欧皇今天依然在迷路 斩华 甜后,来朕怀里 玉润冰炎 深爱星海外的你 渣了暴君后我跑路了